9月22日,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在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合肥5个海关正式启动。海关通过建立区域通关中心,构建统一的申报平台、风险防控平台、专业审单平台和现场作业平台,形成覆盖长江经济带海关通关全流程的一体化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在长江经济带营造“可预见、低成本、高效便利”的通关环境。
三大审单中心破除地域界线打造区域“大海关”
区域通关一体化以后,海关专业审单上的变化最引人注目。原来海关专业审单按照关区划分,现在按照一体化、集约化、专业化的思路,建立统一的专业审单平台。这个平台上共有上海、南京、宁波三个区域审单中心。三个审单分中心按照各自传统的审核优势来分工,比如上海的机电产品,宁波的化工品,南京的大宗原材料。根据分工,上海海关主要审核食品、药品及香料、纺织制品、电解铜、机电类商品等共34个章节;南京主要审核初级动植物产品、大宗原材料、皮革、木材、石材、金属制品、船舶及光学仪器等32个章节;宁波海关主要审核鲜活农产品、有机化工品、塑料及橡胶、木浆及纸制品、纺织原料及制品、家具等32个章节。
实行区域通关一体化之后,长三角地区海关间将互认商品预归类、价格预审核、原产地预确定和许可证件、归类、价格等专业认定结果以及暂时进出境等行政许可决定;系统完善后,在银行总担保及汇总征税项目的基础上,企业的一份税款保函还可在长三角地区海关互认通用。
在这个“大海关”关区内,海关按照统一操作规范、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执法标准为企业办理通关,使企业无论在哪个海关都能受到同样的待遇和标准,真正实现“多地通关,如同一关”。
企业自主选择 通关更便捷
一体化改革实施后,企业可自主选择向经营单位注册地、货物实际进出境地海关或其直属海关集中报关点办理申报、纳税和查验放行手续;可根据实际需要,自主选择口岸清关、转关、“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属地申报、属地放行”、区域通关一体化等任何一种通关方式。另外,报关企业在长三角地区任一海关备案的分支机构,均可以在长三角地区各海关从事报关服务。
9月22日改革启动当日,注册在苏州的新美亚通讯设备公司在其主管地海关苏州海关关区通过无纸化方式申报进口100台往复式水泵,海关随后完成了审核和放行,全程电子化,企业足不出户就可完成申报。仅仅过了不到5分钟,货物进境地口岸海关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海关就收到了电子放行信息,企业已可前往提货。这票货物也成为了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启动后的首票通关货物。
新美亚公司资深物料经理许绪宝介绍了一体化改革给企业带来的便利。他说:“一体化之后,异地转关的过程和费用没有了,通关费用降低了近30%;通关的流程加快,‘属地申报、口岸放行’的过程最快可以在一分钟内完成。整体而言减少一天。”减少了一天的转关的时间,意味着进料、组装、出货可以在一周内完成,交货期缩短,资金周转加快,对于制造企业提升市场份额有决定性意义。
上海口岸服务功能增强
南京海关监管通关处处长沈建明介绍说:“江苏有8万余家进出口企业,70%以上货物从上海口岸出口,特别是苏南地区95%以上的货物从上海走。实施通关一体化改革后,手续更便捷,通关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事实上不仅仅是江苏企业,浙江、安徽企业也看好一体化改革
在此次通关一体化改革中,上海海关作为口岸海关的服务功能将继续增强,上海口岸的辐射作用也将进一步深入内陆,内陆企业受益将更明显。
作为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的牵头单位,上海海关副关长王杰介绍了上海海关参与海关通关改革的一些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内陆进出口企业通过上海口岸走向世界的货物也逐渐增多。海关系统从九十年代末开始,由上海海关发起,一直在做上海口岸海关与内陆属地海关加强联系配合的工作,为长江沿岸企业通过上海口岸进出口货物做好海关服务。”
长江经济带涉及9省2市12个直属海关,区域内进出口货值占全国总量的41%,其中长三角海关货值更是占到全国总量的37%。今年4月,李克强总理提出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王杰关长表示,海关推进通关一体化,有利于促进长江经济带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加强长三角“龙头”与中部“龙身”、西部“龙尾”的相互支撑,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促进长江经济带地区经济协同发展。
据悉,根据海关总署的布置,待长三角的通关一体化运作平稳后,将逐步有序推广至整个长江经济带所属的南昌、武汉、长沙、重庆、成都、贵阳和昆明海关,使长江经济带海关“12关如1关”。
(转自上海物流网)